现在,在不少城市都流行一个新鲜的名词——“碳中和”,意思就是你日常活动可能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,通过植树等方法来“中和”抵消。环保由此变成生活自觉,今天你“碳中和”了吗?甚至一度成为人们的寒暄语。然而,就在低碳生活迅速走入生活的时候,来自互联网繁荣服务的警告,让我们突然看到超高的碳排放量虚拟出的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。面对虚拟的冲浪和真实的“尾气”,我们需要的,也是一种“中和”。
首先,我们要对往日里汪洋恣肆的冲浪习惯进行必要的“中和”。在现实中,我们不少人或多或少的网瘾已不可回避,在这种情况下,一些人的电脑总是整日挂在网上,不管有没有时间,不管是不是有用,都辛苦地保持着一个网络窗口,以备不时地加以窥探。这种对于资源的无限制占有,不环保,也不节能,急需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自我“中和”。
其次,要对随意发动搜索引擎的不良习惯进行“中和”。面对无所不知的搜索,我们的思维很容易进入懒惰状态。依靠搜索,我们可以提高工作效率,加大工作力度,增强工作成果,但如果由此陷入对于搜索引擎的过度依赖,就会养成不良的习惯,一事当前,最先想到的不是激活自己,来一个脑力激荡,而是立即动手发动搜索引擎,久而久之,大脑将由懒惰走向贫乏。
第三,全民环保的每一项工作,都应该视角全面,不应该忽略任何领域的浪费可能。而我们每一个人,不仅要自己做好节能的“加法”,还有义务对身边的人进行思想“中和”,发动一场在利用搜索引擎方面的“减法”运动。
报告显示,截至去年年底,全球网民数量已突破10亿,其中中国的网民接近3亿。这么多的网民,每人每天搜索一次,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无以数计,何况哪有几个网民能够自觉约束自己的搜索行为呢。现在,我们需要的是,网民们从虚拟走向现实,走向原野,按照自己搜索的次数,栽上几棵树,对虚拟引发的碳,进行实实在在的“中和”。
《中庸》云:“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”“致中和”——三个多么美好的字眼,但要达到天人合一,达到万物皆育,达到和谐之境,绝不是件容易的事。为了防止全球变暖,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,全民参与的外环境的“碳中和”,必将成就内心的“致中和”。